一、定义
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和(或)红细胞数的减少导致血液承载氧气和输送氧气到组织的水平降低。
1.胎龄>34周新生儿中心静脉血红蛋白平均正常值为170g/L(17g/dl)。正常脐血网织红细胞计数为3%~7% 。
2.胎龄>34周新生儿中心静脉血红蛋白<130g/L(13g/dl)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14.5g/dl)为贫血。
二、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生理性贫血
生理性贫血是指足月儿生后6~12周Hb下降至95~110g/L(9.5~11g/dl);早产儿(出生体重1.2~2.5kg)生后5~10周Hb下降至80~100g/L(8~10g/dl),或出生体重<1.2kg者生后4~8周Hb下降到65~90g/L(6.5~9g/dl)。其原因包括有新生儿生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促红细胞生成素下降,生后72小时血中已不能查出。
(二)早产儿贫血
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短,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前,红细胞下降更为严重。胎龄<32周的早产儿,生后4~6周,血红蛋白可降到70g/L(7g/dl)。
1.这种正细胞性贫血与铁、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没有关系,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呈自限性,有症状者可能需要治疗。
2.早产儿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稍低,但MCV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较高。
3.早产儿生理性贫血比足月儿发生更早、更为明显,与红细胞数量的降低、医源性失血、红细胞寿命短、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和快速生长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溶血性贫血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1)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病因,发生率较高,但较RH溶血病轻。
(2)多发生在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型、B型或AB型血。
(3)胎儿红细胞含有母亲没有的抗原,当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后,刺激母体产生抗体。O型母亲产生抗A或抗B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而破坏胎儿红细胞。
(4)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
(5)新生儿可表现为贫血,外周血涂片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和球形红细胞(未成熟)和高胆红素血症。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
(1)Rh抗原是一种红细胞表面抗原。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在Rh阴性血型母亲暴露于Rh阳性胎儿的血液,产生Rh抗体,从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发生溶血病。
(2)最常见的原因是Rh阴性孕妇在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的过程中导致母亲暴露于胎儿血液,产科手术或正常分娩也可导致孕妇暴露于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使孕妇产生Rh抗体。
(3)含有Rh抗体的孕妇再次怀孕时,Rh抗体可能会从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形成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破坏胎儿红细胞,发生溶血性贫血。
(4)新生儿表现:溶血性贫血,组织缺氧,酸中毒,呼吸困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5)Coombs试验阳性。
(6)预防性治疗:抗D免疫球蛋白(RhoGAM)。
1)RhoGAM注射入母体循环。
2)破坏母体内的胎儿红细胞,阻止母体产生抗体。
3)预防母体致敏的效果可达90%。
4)建议在胎龄28周、分娩后72小时内、羊水穿刺后、绒膜绒毛取样后,经皮脐血采样或有证据可能有胎儿-母体输血时给予。
3.G6PD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等。
(四)出血性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丢失而导致贫血。
(五)营养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 出生第1周铁缺乏是罕见的,因为胎儿可以有效的从母体获得铁。缺铁性贫血可能在生长发育快的早产儿中出现。缺铁性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其他营养缺乏 导致贫血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E、叶酸、维生素B12和铜。因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回肠被切除的新生儿可患维生素B12缺乏症。
三、发病原因
(一)出血
1.胎儿-母体输血
(1)自发性。
(2)创伤性羊膜腔穿刺术。
(3)胎头外倒转术。
2.双胞胎输血
(1)同卵双生,单绒毛膜(双胎)胎盘。
(2)双胞胎之间的血红蛋白差异大于5g/dl。
3.胎盘/脐带
(1)剖宫产:紧急剖宫产时贫血增加。
(2)外伤脐带破裂。
(3)因脐带闭塞(脐带绕颈或脐带脱垂)抑制胎盘给新生儿输血。
(4)产伤造成意外的胎盘/脐带损伤。
(5)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
4.脏器出血
(1)颅内出血、帽状腱膜下出血。
(2)脏器破裂:肝、脾、肾上腺、肾。
(3)肺出血。
5.外源性出血
(1)化验采血。
(2)医源性(插管损伤)。
6.止血功能缺陷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2)消耗性凝血病:DIC、败血症。
(3)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生后未用维生素K可能引起生后3~4天出血。
(4)免疫性或先天性缺乏导致血小板减少。
(二)溶血
1.免疫性溶血 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
2.非免疫性溶血 败血症、TORCH感染,即:T(Toxoplasmosis弓形体);O(Other:syphilis, varicella-zoster, parvovirus B19;其它:梅毒,水痘带状疱疹,微小病毒B19);R(Rubella,风疹);C(Cytomegalovirus巨细胞病毒(CMV));和H(Herpes infections疱疹病毒感染)。
3.先天性红细胞缺陷
(1)G6PD、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不稳定。
(2)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4.全身性疾病 半乳糖血症、骨硬化病。
5.营养缺乏 维生素E缺乏出现较晚。
(三)早产儿贫血
多考虑为生理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
(一)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1)苍白无黄疸或发绀吸氧不缓解。
(2)呼吸急促或喘息呼吸。
(3)灌注减少,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心静脉压降低。
(4)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5)2~3天内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加。
2.慢性失血
(1)苍白无黄疸或发绀吸氧不缓解。
(2)苍白与窘迫不成比例。
(3)中心静脉压正常。
(4)小细胞或低色素性贫血。
(5)代偿性网织红细胞增加。
(6)因髓外造血出现肝脏增大。
(7)可发生胎儿水肿或死胎。
(二)溶血性贫血
1.黄疸多为首发症状。
2.代偿性网织红细胞增加。
3.发病48小时后出现苍白。
4.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0~12mg/dl。
5.呼吸急促、肝脾肿大。
(三)其它临床表现
1.双胎输血 贫血的新生儿通常出现生长发育障碍。
2. 隐匿性内出血
(1)颅内出血:前囟突起和神经症状(精神状态改变、呼吸暂停、惊厥发作)。
(2)内脏出血:最常见为肝损伤,导致腹部肿块。
(3)肺出血:胸部X线呈斑片状高密度阴影、肺血管淤血影,大量出血时两肺透亮度明显降低,可呈白肺。气管插管内可见血性分泌物。
五、诊断
(一)初步检查
1.血红蛋白。
2.红细胞指数。
(1)小细胞或低色素提示母-胎或双胞胎输血或地中海贫血。
(2)正常红细胞和正常色素提示急性出血,全身性疾病,红细胞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计数
(1)升高提示前期出血或溶血性贫血。
(2)降低提示增生障碍性贫血。
4.血涂片
(1)球形红细胞:ABO血型不合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3)固缩红细胞:G6PD。
(4)血球裂片:消耗性凝血病。
4.直接Coombs试验 阳性提示同种免疫和自身免疫性溶血。
(二)其他检查
1.血型和Rh抗原系列检查。
2.X线胸片检查是否有肺出血。
3.骨髓穿刺。
4.TORCH感染,骨片,IgM水平、血清学检查和尿液检查巨细胞病毒(CMV)。
5.隐匿性出血,检查胎盘,颅脑、腹部超声。
6.先天性红细胞缺陷,检测红细胞酶、膜及珠蛋白链比例等。
六、治疗和预防
(一)输血
1.输血指征 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降低和贫血,引起组织供氧不足。
2.血源选择 充分检测的 CMV阴性(或减少白细胞)红细胞,遵医嘱输注10~20ml/kg。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红细胞生成,使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增高。EPO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发生作用的。EPO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贫血,但不能替代急性出血时的输血治疗。
(三)补充铁剂
大量失血患儿,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均要补充铁剂,以补充铁储存量。
(四)减少医源性失血
建议使用非损伤性监测和护理来减少实验室抽血检查。
七、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
(1)一般状况:是否有肤色苍白、黄疸、嗜睡、吸吮无力或喂养不耐受。
(2) 是否有呼吸困难,需氧量增加。
(3) 尿色是否加深等。
2.及时向医生报告新生儿的变化。
3.及时执行输血、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及维生素等医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