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新生儿肺出血是指肺大面积出血,占肺叶2叶以上。约半数病例从口鼻腔流出血性液体或气管插管内流出泡沫样血性液。肺出血的病死率较高。
发病率:活婴1~12 /1,000。出生体重<1500 g的新生儿发病率>11%。新生儿尸体解剖为7~10%。极早产儿尸体解剖高达80%。
二、病因
(一)早产是最常见的因素
1. 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2. 需要正压通气。
3.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4. PDA。
5. 血小板减少。
(二)其它因素
1. 围产期窒息或出血性疾病。
2. 出生时需要复苏。
3. 妊娠毒血症。
4. 母亲使用可卡因。
5. 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症。
6. 新生儿低血压。
7. 臀位分娩。
8. 低体温。
9. 感染。
10. 呼吸窘迫综合征。
11. 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
12. ECMO。
三、发病机制
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出血性肺水肿,肺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增加,造成肺毛细血管破裂,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肺部产生大量渗出液混合而成。据推测,新生儿窒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肺血管压力导致肺水肿,随之间质及肺泡出血。肺毛细血管滤过率增加与发病有关,如低浓度血浆蛋白、高肺泡表面张力、肺损伤、高血容量。
四、临床表现
1. 有早产、硬肿、窒息、感染等病史。出现反应差、面色苍白、发绀,严重时出现休克症状。
2. 呼吸状态迅速恶化,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凹陷征、呻吟、费力,并且出现紫绀,肺部可闻及中粗湿罗音,或肺部原有啰音急剧增多。
3. 从口鼻或气管内插管向外流出血性或泡沫性液体,皮肤或可见出血点或瘀斑。
4. 肺出血流出的血性液体红细胞比容比血液低15~20%。
5. 胸部X线 可表现为两肺呈较粗网状影或广泛的斑片状阴影。有时显示斑片状改变(肺血管淤血影),与心力衰竭相似。大量出血时可呈“白肺”征,由于血液凝块堵塞气管引起梗阻所致。
五、诊断
1. 根据高危因素、症状与体征、结合胸部X线表现即可诊断。
2. 诊断标准有争议。部分新生儿气管插管内可以看见一些带血丝的分泌物,多数是因为局部损伤而不是肺出血所致。
临床症状明显时肺出血通常已非常严重,多影响三分之一以上肺叶,可与其他部位出血同时出现,死亡率高。
六、治疗
1. 轻微肺出血很可能是外伤性出血,建议最好不要吸引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
2. 大量出血时病人病情危急,可能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需紧急处理。进行气管插管并避免拔管,避免吸引,增加平均气道压力和吸气时间:可以先增加
PEEP (6~7cmH2O), 吸气时间 (0.4~0.5S), 然后增加PIP。将肺内液体重新分布到肺间质,从而改善通气。可以选用高频振荡通气。
3. 大量肺出血时常有心动过缓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对肺出血致贫血者可输新鲜血。低血压的早期治疗可以使用血管收缩剂。
4. 患儿病情稳定后,缺氧患儿考虑使用表面活性剂,
5. 监测血气分析,患儿烦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或肌肉松弛剂。
6. 查找凝血障碍原因并治疗。
7. 密切监测液体平衡,限制液体入量和考虑使用利尿剂。
8. 抗感染治疗 感染所致者要加强抗感染治疗。
表格3-6-2:不同程度肺出血临床表现
|
诊断 吸引发现 临床观察
明显肺出血 大量的新鲜血液 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苍白 通气状况急剧恶化 |
轻微肺出血 气管插管吸引少许血液 无急剧恶化的迹象
|
七、预防及预后
(一)预防
1. 产前 有早产风险者,母亲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
2. 呼吸 避免缺氧(特别是需要复苏的足月儿),避免使用“没有必要”的表面活性剂。
3. 心血管 管理低血压、PDA,避免液体负荷过大(增加PDA的危险)。
(二)预后
预后与病因有关。如果出血量大,死亡率高;如果出血量小,患儿可能康复。有报道随访肺出血18个月后神经感觉障碍发病率为75%。总死亡率大约是30~40%。
参考文献:
- Carolyn A Altma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in the newborn: Presentation and screening for critical CHD (J/OL). UpToDate. Dec 13, 2013
- Elizabeth Pilling. Pulmonary Haemorrhage (neonatal) (Z/OL). North Trent Neonatal Network Clinical Guideline. December 2012
https://docplayer.net/27066068-North-trent-neonatal-network-clinical-guideline.html
- M. Terese Verklan & Marlene Walde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nursing 3rd ed (M). St. Louis, USA: Elsevier (USA); 200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